中國航母也在使用我們的工業內窺鏡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工業內窺鏡作為一種無損檢測儀器,其助推了精密儀器的開發、使用和維護,現在的儀器設備都是向著高精尖方向發展,而作為輔助性作用的工具也在這段時間不斷的發展,可以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有這些輔助性工具更加的精密,才能制服的了不斷發展的精密儀器。
工業內窺鏡起源于醫療業,二戰后工業內窺鏡的發展才漸入佳境,早期的儀器由鏡頭和照明光源組成,連接到一個光傳輸擴展器,也就是目鏡。這些基礎內窺鏡僅僅用于視覺檢測,而不能測量。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視頻技術引入到工業內窺鏡中,使視頻內窺鏡成為工業內窺鏡領域最先進的設備,其圖像質量明顯優于光纖鏡。
工業內窺鏡作為一種新型的無損檢測設備,拓展了人眼的視距,突破了視覺限制,能夠準確清晰地觀察機器設備內部以及零件內表面的情況,如工件的磨損程度、裂 痕、毛刺及異物等。它避免了檢查過程中不必要的設備分解、拆卸以及可能引起的零部件損傷,大大節省了維修成本,而且方便實用,因此是目前工業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檢測工具。
現在我們就拿其中一個案例來舉例說明工業內窺鏡的作用:
主要用于檢查飛機發動機的工作內腔、焊縫表面、導管表面、飛機葉片、渦輪、燃燒室等部件;以及發動機的汽缸、燃料管、油壓部件、噴嘴部件。是其質量控制與維修檢查中不可缺少的檢測工具。
飛機檢查和維修中都需要應用到工業內窺鏡。據維護數據統計,大約90%的發動機非例行更換都與內窺鏡檢查結果直接相關。作為惟一一種在航線維護中能夠不分解發動機而了解其內部狀況的檢查手段.
工業內窺鏡檢查對于安全和效益兩方面均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一是直觀準確且簡單易行,并能夠盡早發現發動機內部部件的損傷,極大地有利于將安全隱患排除在萌芽階段;
二是工業內窺鏡檢查避免了分解發動機和相應的發動機拆換、運輸等費用以及不必要的飛機停運損失,節省維修成本。
當前國內對飛機維修和檢查所使用的工業內窺鏡基本上都是進口的,面對國內日益緊張的國際形式及進口設備的高額費用,依賴進口設備在售后服務、信息保密化、設備備件供貨的周期性、設備經費的成本化等多方面愿意來考慮。內窺鏡的國產化、本土化勢在必行,做出具有實用于我國航空發動機的檢測設備。
工業內窺鏡對工業制造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當然如果出現了物美價廉的納米檢測機器人,那就沒有工業內窺鏡啥事呢,但是通過納悶機器人檢測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長,要不就是工業內窺鏡轉變,要不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轉變,無論哪一種轉變,都將對工業制造產生巨大的改革作用。